为了避免万向联轴器因磨损导致传动效率下降甚至破坏的问题,基于Archard模型和Hertz接触理论对磨损量进行计算。结合动力学仿真给出输出端角速度变化幅度和磨损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建立可靠度及灵敏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磨损量越大,输出端角速度的波动越大,当磨损量超过一定值时,输出端角速度的波动出现明显激增;随着磨损量增大,可靠度逐步下降,可靠度对各随机变量的灵敏度均为负值,其中参数K H的灵敏度最大。因此,在定期监测磨损量和输出端角速度变化幅度的同时,应采取适当工艺手段提高材料硬度和使用优质润滑油等措施降低K H的均值和离散性。
为了研究沟槽结构减阻特性,选取不同尺寸的三角形和梯形沟槽,对二维横向、三维横向与三维纵向沟槽布置的平板模型减阻特性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沟槽结构可以在沟槽底部产生低速流体,横向沟槽低速流体可以起到滚动轴承的作用,纵向沟槽的减阻机理则可以从突出高度论的角度来解释。在沟槽内部的低速流体,减小近壁面速度梯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沟槽结构可以有效减小湍流动能和剪切应力,从而减小黏性阻力。二维横向与三维横向沟槽模型减阻效果相近,而纵向沟槽的减阻率高于横向沟槽,且梯形沟槽减阻率高于三角形沟槽,最优沟槽尺寸为宽0.1 mm,深0.1 mm,最大减阻率为18.57%。
为了研究雷诺数对风洞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风洞常规翅片式换热器进行分析。利用NX12.0制作翅片式换热器的三维几何模型,并通过Ansys-Meshing划分网格。使用Fluent 2021R1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计算,研究来流雷诺数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和阻力性能的影响。由计算可知:2、4和6 mm对应的雷诺数分别为676.79、1 353.59和2 030.39,雷诺数增大,换热器进出口压降和温差下降,综合换热性能分别提升72.61%和28.28%,但提升效果趋于平缓。在结构参数相同工况下,入口风速增大,所对应的雷诺数分别为1 355.09、2 710.18、4 065.27、5 420.35和6 775.44。雷诺数增大,换热因子随之减小,风洞换热器的换热特性呈下降趋势,摩擦因子随之减小,风洞换热器的流动阻力呈下降趋势,综合换热因子随之减小,分别下降了9.34%、8.96%、4.79%和5.34%,换热器综合性能随之变差。
航空发动机整流帽罩作为飞机发动机结冰的关键部件之一,其表面的水滴撞击特性直接影响后续的结冰状态。为了得出整流帽罩在不同工况下的水滴撞击特性,采用欧拉法和单旋转坐标系,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旋转整流帽罩的三维水滴撞击模型。分别模拟了整流帽罩在静止及旋转工况下的水滴撞击特性。结果表明,在静止工况下,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水滴收集系数和撞击区均显著增大。相比单一直径,当考虑水滴的Langmuir-D分布时,驻点处水滴收集系数减少,撞击区域反而增加,下游区域的收集系数也会略有增大。在旋转工况下,由于整流帽罩的流线型外形特征,转速对水滴撞击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针对飞机复杂大机动过程中非定常气动力高精度建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AGA)优化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非定常气动力建模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飞机不同坡度角的快速转弯及在不同马赫数飞行条件下的横滚和筋斗机动动作并获取机动飞行数据,建立了AGA-LSTM气动力模型。基于此对坡度角为60°的快速转弯机动系数进行预测,成功预测了其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及俯仰力矩系数的变化,与CFD仿真数据基本吻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对英斯曼机动进行预测,并与CFD仿真数据和传统的LST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GA-LSTM神经网络建模结果比传统的LSTM神经网络模型更接近仿真数据,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
为了选择更有效的表征空压机轴承性能退化特征指标,提出一种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特征指标选取方法。通过对轴承振动进行时域指标分析及冗余信息预处理,获得轴承时域指标数据集。利用单调性、鲁棒性和趋势性3种特征指标评价方法,分别完成性能特征指标选择。基于此,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对3种特征指标和16种时域指标进行加权,完成轴承性能退化指标的选择,并通过实例验证,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为了深入研究离子液体凝胶(ionic liquid gel,ILG)作为离子电活性聚合物的驱动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ILG的新型软体致动器,并对ILG软体致动器机电耦合模型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电活性聚合物的材料特性和电流响应规律,基于Claudia Bonomo提出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致动器等效变压器模型,建立了ILG软体致动器的机电耦合方程和驱动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ILG软体致动器的耦合模型进行辨识,分析结构参数对软体致动器末端位移和驱动力的影响,为软体致动器的控制提供理论基础。离子液体凝胶软体致动器的机电耦合模型的建立,可为高性能软体机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地解决磁流变起落架缓冲系统在阻尼器故障情况下的鲁棒容错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容错控制策略,建立力学模型,并通过阻尼实验确定关键参数。针对磁流变起落架系统建立故障模型并引入容错控制,设计自适应律以实时调整控制增益,构建容错控制器应对阻尼器故障。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被动式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阻尼器故障容错控制方法的缓冲效率分别提升了4.9%和0.95%,该控制方法显著提升磁流变起落架缓冲系统的缓冲效率和质量。
传统民间棋艺——藏久棋,是一种承载着深厚藏族文明与灿烂文化的完备信息博弈游戏。鉴于藏久棋规则体系的复杂性与棋局变化的多样性,传统博弈搜索算法难以有效应对其复杂决策需求。为提升藏久棋博弈的智能水平,提出了一种融合先验知识的蒙特卡洛树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MCTS)算法优化策略。在布局规划、行棋策略等关键阶段,基于深度强化学习,融合领域专家的先验知识设计了策略选择优化函数和评估函数。通过函数来有效指导MCTS的搜索过程,并训练出能够生成高质量着法的最佳模型。实验表明,改进的MCTS算法在对弈中取得显著效果。
传统的输电线路导线压接由人工完成,其压接精度及一致性难以保证。为此,设计一种输电线路导线自动压接控制系统,该系统以西门子S7-1200为控制器,以模糊PID为核心控制算法,应用博途平台系统管理语言(system control language,SCL)进行模糊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PID)算法的编程实现。设计的系统可通过上位机监控界面设定压接参数,实现滑台自动移动、导线自动压接、导线对边距自动测量等功能,并且可在监控界面查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曲线、当前变量值及压接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可自适应动态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对导线压接的精确控制,在提高压接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关键参数。针对复杂运行环境下锂离子电池SOC预测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SOC智能预测方法。以日产Leaf电池为研究对象,搭建了新能源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充放离子电测试平台,模拟用户的真实能量需求及实时能量需求的动态变化,动态调整电池的充放电策略,采集多维度电池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SOC预测框架,通过神经网络提取复杂时间序列特征,实现了对锂离子电池SOC的高精度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预测精度上优于其他网络,其平均绝对误差低于1.51%,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低于0.48%,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对于制造业企业管理者而言,掌握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数字化领导力,是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基于领导力理论探讨制造企业管理者提高数字化领导力的路径,总结了6个影响数字领导力的前因,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前因条件变量中,任一要素均无法单独促使制造业企业实现高数字化领导能力。实现制造业企业管理者高数字化领导能力的路径有2条;实现制造业企业管理者非高数字化领导能力的路径有4条,与产生制造业企业管理者高数字化领导能力的组态路径存在着因果非对称的关系。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意愿的复杂前因机制。研究发现:内生态度、外生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均不构成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意愿的必要条件。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意愿的路径有3条,即创新态度型驱动、指令性规范态度型驱动、混合型驱动。研究结论有助于系统阐释高校科技人才的创新意愿的复杂前因,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效率,赋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