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路径及对策

  • 刘晖 ,
  • 李宝 ,
  • 刘畅
展开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沈阳 110136

刘晖(1968-) ,女,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人力资本与组织行为, E-mail:

收稿日期: 2023-11-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29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YJC630079)

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Y202204Z)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agglomer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in the new era

  • Hui LIU ,
  • Bao LI ,
  • Chang LIU
Expand
  •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1-22

  Online published: 2024-03-29

摘要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探究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高集聚的实现路径。提出应该抓住机遇,进行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的协同创新,从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及科教优势的强化等两方面着手,精准聚焦特色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链主”主导作用、激发中小企业主动对接人才内生动力、发挥高校特色专业优势、提高政府服务意识、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等对策建议,对东北地区在新时代全面振兴契机下有针对性地调整科技人才战略、集聚科技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

刘晖 , 李宝 , 刘畅 .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路径及对策[J].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4 , 41(1) : 76 -89 . DOI: 10.3969/j.issn.2095-1248.2024.01.010

Abstract

The method of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path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Northeast Chin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pportunity should be seized to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alent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education chain. It was suggested that start from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advantages, accurately focus on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build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chain masters", stimulat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introduce talent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government services, and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alents, it can promote the Northeast China to adjust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gather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202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1,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而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促进科技可持续发展、产业高质量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探索强化产业比较优势,利用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结合自身的科教优势形成科技人才集聚回流的可行性路径迫在眉睫。

1 研究背景

科技人才聚集战略的执行和落实离不开东北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全国各省市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显示:目前东三省中辽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18位,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位居第25位和26位,整体经济在国内处于中下游2。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和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在经济基础方面不仅与京沪深,即使与西部地区的陕西、中部地区的河南等省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以东三省中经济相对稳定的辽宁省为例,2022年沈阳市生产总值7 695.8亿元,而西安市生产总值11 486.51亿元,郑州市生产总值12 934.7亿元3-5
与经济环境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现象明显,人才存量呈现下降趋势及社会老龄化程度严重。以辽宁省为例,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长,如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从2018年的3.1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4.3万人,本科毕业生数量由2018年的27.6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31.9万人,但理工类为主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东北以外地区工作比率居高不下。如大连交通大学2021 届毕业生中有58.64%的学生选择在省外就业,其中流向北京、江苏省和山东省占比分别为6.76%、4.20%和3.82%;大连海事大学2021届毕业生签约就业区域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北区域,占比分别为34.78%、19.66%6-7。《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8-10,截至2022年底,辽宁省累计招收博士后9 048人,其中2022年新招博士后839人,比2021年新增博士后数量减少64人。
尽管东北地区也在不断出台人才政策,但政府主导的政策红利的作用有限,东北依然面临着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尴尬局面:外地尖端人才吸引不来、本地科技人才留不住,这已经成为东北科技创新乃至全面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正视东北经济欠发达现状,抓住新时代振兴机遇,立足实际,深入探究聚集科技人才的有效路径亟需提上日程。

2 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度测评分析

对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现状的准确把握是分析东北地区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情况及探究东北地区集聚科技人才困境的依据。参照国内学者牛冲槐采用R&D人员数量作为科技人才的代理指标的做法,以2005—202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基础,选取31个省级区域(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模型,计算2005—2021年国内省级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程度。
区位熵值的比较能够排除地理资源差异性及区域人口基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区位熵值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LQ= E k i / E i E k j / E j
式中:Ekii地区科技人才数量;Eii地区人力资源总量;Ekj 为全国科技人才数量;Ej 为全国人力资源总量。当LQ>1时,该地区的科技人才集聚拥有优势;当 LQ=1时,该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优势不明显;当LQ<1时,该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劣势。
根据式(1)计算2005—2021年东北地区及其他省份的科技人才集聚度,结果如表1所示。为了便于分析,根据2021年各省科技人才集聚度将31个省级区域划分为科技人才集聚绝对优势地区、相对优势地区、相对劣势地区和绝对劣势地区。
表1 20052021年各省份科技人才集聚度一览表
地区 年份 集聚程度现状

集聚程度

变化趋势

2005 2015 2019 2020 2021
北京 7.73 4.04 3.98 3.86 3.70 绝对优势地区
上海 4.29 2.51 2.33 2.39 2.34
浙江 1.05 2.21 2.23 2.30 2.41
广东 1.01 1.57 2.21 2.26 2.96
江苏 1.55 2.19 2.16 2.39 2.46
天津 2.78 2.87 1.66 1.52 1.50 相对优势地区
重庆 0.82 0.81 0.92 0.90 0.94 相对劣势地区
福建 0.70 1.19 0.90 1.16 0.93
陕西 1.28 0.87 0.90 0.81 0.76
湖北 0.94 0.94 0.81 0.83 0.88
辽宁 1.47 0.79 0.72 0.64 0.56
湖南 0.65 0.64 0.70 0.80 0.76
山东 1.00 1.14 0.67 1.01 0.61
安徽 0.50 0.83 0.65 0.80 0.77
江西 0.53 0.43 0.65 0.70 0.68
四川 0.75 0.61 0.56 0.51 0.55
宁夏 0.58 0.60 0.50 0.53 0.61
河南 0.57 0.64 0.47 0.65 0.48 绝对劣势地区
吉林 0.93 0.74 0.47 0.46 0.44
河北 0.61 0.55 0.43 0.42 0.40
黑龙江 0.95 0.53 0.4 0.32 0.21
山西 1.09 0.45 0.4 0.41 0.38
云南 0.38 0.36 0.31 0.32 0.30
贵州 0.28 0.29 0.30 0.28 0.30
内蒙古 0.53 0.50 0.30 0.32 0.29
甘肃 0.68 0.39 0.27 0.24 0.22
广西 0.40 0.34 0.27 0.25 0.26
青海 0.63 0.28 0.27 0.25 0.22
海南 0.35 0.35 0.25 0.27 0.24
新疆 0.46 0.33 0.17 0.16 0.14
西藏 0.41 0.16 0.11 0.13 0.10
表1所示,2005—2021年间的科技人才集聚劣势地区中,东北三省的科技人才集聚程度发展趋势均呈下降态势。如辽宁省科技人才区位熵值从2005年的1.47下降至2021年的0.56,下降了约65%,从科技人才集聚相对优势地区变为科技人才集聚相对劣势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一直处于科技人才集聚绝对劣势地区,即东北地区面临科技人才集聚度低并且仍有持续下降的现实问题。下面运用推拉理论进一步深入探究东北地区集聚科技人才的困境。

3 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困境分析

现代推拉理论指出,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除了工资外,还有工作发展前景、人才发展环境、物质生活条件、城市建设水平、子女受教育的机会、潜在升职空间及政府的政策倾向等方面11。借助该理论,可以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集聚科技人才所面临的困境。

3.1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科技人才及高等教育毕业生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混改后负担重等历史原因都加剧了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辽宁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8 975.1亿元,与2022年江苏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2 875.6亿元、广东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9 118.58亿元相比,经济水平发展存在显著差距12-14。此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优势显著,社会服务设施更加完善,能够满足科技人才对工作及生活环境的主要需求。

3.2 产业及地区薪资待遇水平差异显著

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科技人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关系到科技人才本身的生活质量。《中国统计年鉴》披露了2022年国内31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15,东部沿海城市在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中名列前茅,其中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稳定的辽宁省位于第23位,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分别位于第27位和第30位。可见国内其他发展较好的省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非私营单位员工的薪资待遇水平普遍高于东北地区,如表2所示。
表2 2022年东北三省与部分省市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较 (元)
省份 年平均工资 月平均工资
辽宁 82 116 6 843
广东 105 684 8 807
江苏 121 724 10 144
浙江 101 800 8 483
四川 84 912 7 076
吉林 79 864 6 655
黑龙江 88 235 7 353
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整体工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技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与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科技人才所属行业的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如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科技人才通常集中在机械制造、钢铁、船舶、汽车等传统制造领域;而国内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产业结构则更加多元化,科技人才通常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由于新兴产业本身薪资水平高于传统产业,再加上区域薪资水平差异,东北地区与国内部分地区薪资待遇差异也相对明显。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水平薪资对人才形成的“拉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东北地区科技人才向薪资待遇水平更高的地区流动。

3.3 招才引智依然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作用缺失

目前,国内各地人才政策体现出不断加码、产教融合、信息化、专业化等趋势,民营企业成为招才引智的主导。而东北地区招才引智更多是依靠政府。央企龙头企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地方国企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有些国企混改虽然成效初显,但在产业引智方面,民营经济未能成为揭榜挂帅、聚集科技人才的主力。引进的科技人才政策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职业通道、薪资待遇和医疗保险等都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和改善的现实问题16
以前面分析的科技人才聚集度具有绝对优势的5个省市来分析,除去北京、上海在我国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外,江浙一带、广东都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关数据显示,2012—2021年,广东的民营经济单位数、实现税收、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2022年广东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65万家17,约占全国的15%。截至2023年上半年,江苏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7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9%18。江苏省的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增长;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2.93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78亿元,10年增长1.3倍,2022年浙江省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25 2万家,累计达到9.874 4万家19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不活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及项目存量明显不足。以辽宁省为例,2023年前10个月,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 800家,虽然同比增长42.9%,总数达到3.294 8万家20,但是在总量上与人才聚集度具有优势的地区相比仍然差距显著。而且东北地区民营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动力不足,更多是为争取政府基金补助,即使有些高新企业有好的项目技术存量留在东北,但是增量却往往流失到南方城市。
综上,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人才与产业主动对接意识不够,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未能形成对科技人才强大的“拉力”。

4 新时代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分析

4.1 产业比较优势

第一,国资央企持续推进助力振兴,赋能东北经济复苏。东北振兴已经历经20年,相比前几轮东北振兴,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重视,确保“五大安全”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特别是随着东北区域成为发展“四大板块”之一地位的逐步确立21,央企加码投资助力,市场对东北地区关注度明显上升,这在经济指标上已经初步显现。东北经济近年出现复苏迹象,2023年辽宁省和吉林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自2012年后首次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增速。如辽宁省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27.2%22
第二,东北地区工业产业基础雄厚,保障产业转型升级。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中国北方重工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等央企及其配套企业,具备航空研发和生产能力。而且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具备水力资源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势,这些原有产业基础和资源都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尤其体现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上。

4.2 科教比较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东北地区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政府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东北地区的科教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特色高校数量众多,科研院校基础雄厚。东北三省共有高校260所、专科院校121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3%23,在高校数量和层次分布上东北在全国属于中上等水平24。而且东北拥有众多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知名大学,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这些高校在航空航天、冶金工程、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领域都拥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第二,东北拥有众多国家级重点研究机构。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在东北设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在材料、化工、生物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可以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远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深化区域中外教育科技合作。东北地区背靠欧亚大陆,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相邻,与日本、韩国毗邻。东北地区曾经连续成功举办过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区位便利条件。特别是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这些都深化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远东地区的开发,进一步改善相关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增加双方在教育和科技的合作,这些都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便于东北地区聚集更多的科技人才。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等优势,借助新时代全面东北振兴战略带来的新契机,这些优势可以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形成对科技人才的集聚引力。

5 东北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路径分析

为深入分析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让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能够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类似省份区域有针对性地调整科技人才战略、集聚回流科技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以国内31省为研究样本,在文献研读梳理、专家访谈、企业调研等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对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科技人才集聚的路径进行探索,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及方向。

5.1 变量选取

现有文献中大多是依据人才生态系统理论来研究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因素问题。如李作学等25、段智慧等26及孙林杰等27均采用人才生态环境的视角,结合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友好型青年人才城市生态环境对青年人才聚集的影响条件组态与路径,以及经济、产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科技人才聚集的总体影响。
在东北全面振兴推出的新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在已经面临的科技人才集聚困境以及竞争劣势的现实情况下,引入组态视角的QCA方法,探索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各层面因素对科技人才集聚效果影响的复杂因果机制。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进行专家咨询和企业访谈,结合访谈结果最终确定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协同程度、高校资源和科技创新作为影响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集聚科技人才效果的4个因素,进而探究其如何联动影响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科技人才集聚的效果,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5.1.1 产业转型升级

曲阳阳28认为黑龙江省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和国内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省内有众多的资源型城市,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所带来的机遇。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予了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助推剂,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科技人才集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求带动人才流动,东北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科技产业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使科技人才向这些领域流动和集聚。尤其是那些在高新技术、新能源、环保技术等方面具有专长的人才,他们在这里能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相关政策的支持及创新平台的建设。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实验区等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实验、研究、创业的场所,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聚集和成长。

5.1.2 产学研协同程度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和科教比较优势是其集聚科技人才的重要拉力,而产学研合作正是将产业的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教育资源进行融合的主要方式,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机构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有利于创新思想的碰撞和传播,提升整个区域的知识创新水平,进而吸引科技人才在区域间的集聚。同时,产学研合作项目通常需要各类科技人才参与,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吸引和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因此,产学研协同程度越高,其将东北地区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的融合作用发展得越好,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推动力就越强。

5.1.3 高校资源

高等教育学校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知识汇聚、人才聚集和创新涵盖最广的关键角色。这些学府不仅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且在知识生产、人才教育和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向企业输送适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的科教优势是转为发展优势的关键路径之一,而东北地区较为丰富的高校资源是其科教优势的主要体现,为东北地区在科技人才集聚问题上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向。随着高等教育学校资源的增加,校园内的科研环境得到改善,从而有助于营造更加活跃的省内创新文化环境,也更有利于使科技人才回流到本地区。因此,地区的高校资源对科技人才集聚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5.1.4 科技创新

王黎明等2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1%时,人才集聚水平将增加3.187%。科技创新主要涉及影响科技人才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及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条件,其中包括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载体等硬件要素及科技创新氛围和科技转化能力等软件要素30。而科技人才的关键职责是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因此优质的科技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潜能发挥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优质的科技创新环境能够改善基础研究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有效的人才驱动模式,消除科技人才培养、流动、聚集和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持续产生25,这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到本地区。

5.2 变量测量

5.2.1 结果变量

参照孙红军等31的研究,采用科技人才区位熵对科技人才集聚程度进行测量,具体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本部分选取2019—2021年间31个省市科技人才集聚度的均值作为原始数值,将最大值赋值为1,借助其他原始值与最大值的比值确定其相对值,形成[0~1]之间的科技人才集聚度的数值,数值越接近于1,表明科技人才集聚的程度越高。

5.2.2 条件变量

(1)产业转型升级。采用能够表征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即通过计算2019—2021年各省份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其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市政府官网及统计局的数据统计资料。
(2)产学研协同程度。产学研协同是多主体的合作模式,通常可以从各协同主体的互动频率、资源共享程度、合作成果产出数量等维度进行测量。基于访谈结果及专家建议,本文采用2019—2021年各省市产学研联盟机构公布的专利授权数作为测量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SI-PO)公布的公开专利。
(3)高校资源。采用各省市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来测量各地区高校资源的状况,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发布的文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等。
(4)科技创新。郭金花等32认为研发与试验发展(R&D)资金的投入比例不仅能够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还能反映地方政府对科技发展支持的力度。因此,采用各省市在2019—2021年间综合的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强度即各省市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其地区科技创新效果。

5.3 变量校准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条件变量赋值在0~1之间,表明条件因素对结果变量产生影响的程度。参考已有研究,将结果变量和前因条件根据每组数据不同特点进行临界点的设置,3个定性锚点分别是完全隶属点(95%)、交叉点(50%)、完全不隶属点(5%),本部分结果与条件变量的校准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结果变量与条件变量
变量名称 变量校准
完全隶属 交叉点 完全不隶属
科技人才集聚 2.28 0.56 0.21
产业转型升级 73.1 44.5 37.55

产学研

协同程度

45 956.5 8 011 3 495
高校资源 158 106 10
科技创新 114.975 65 110.865 3 14.867 3

5.4 数据分析

5.4.1 必要条件分析

一致性水平通常作为衡量必要条件的重要标准,表明相同条件组态的案例共属同一结果的程度。参考现有的研究,本部分将必要条件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9。
表4中可以看到,4个前因条件的一致性水平较高,说明这些条件变量的选择对区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致性水平最高,达到0.95,即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科技人才高集聚的必要条件,因而其影响较为重要。同时结果显示,产学研协同程度、高校资源以及科技创新的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说明这3个单一的因素不足以完全解释结果变量,不能构成必要条件。
表4 必要条件分析
前因条件名称 高科技人才集聚度
一致性 覆盖度
产业转型升级 0.952 171 0.950 796
~产业转型升级 0.460 143 0.369 616
产学研协同程度 0.876 809 0.946 052
~产学研协同程度 0.549 998 0.416 804
高校资源 0.825 359 0.733 419
~高校资源 0.525 360 0.468 649
科技创新 0.857 968 0.773 856
~科技创新 0.538 404 0.473 248

5.4.2 组态充分性分析

在进行了单一条件的必要性探讨之后,本部分进一步深入探讨各影响因素可能的组合情况,以便明确导致结果产生的多种因素组合。根据QCA方法的要求,以中间解为主,简单解为辅,分析并定义核心变量与边缘变量,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影响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条件因素组合存在两条解释高科技人才集聚度的驱动路径(组态H1、组态H2),即存在2条实现科技人才高集聚的等效路径,表明了科技人才集聚多重并发及殊途同归的特点。
表5 条件组合分析结果
高科技人才集聚 非高科技人才集聚
前因条件 H1 H2 NH1 NH2
产业转型升级
产学研协同程度
高校资源
科技创新
一致性 0.98 0.97 0.93 0.95
原始覆盖度 0.76 0.36 0.52 0.44
唯一覆盖度 0.41 0.01 0.02 0.05
解的一致性 0.90 0.88
解的覆盖度 0.77 0.71

注: 代表核心条件存在; 代表核心条件缺失; 代表边缘条件存在; 代表边缘条件缺失; “空白”代表该条件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表5可以看出,导致科技人才高集聚效果的因素组合有两种。横向分析各组态,发现组态H1和组态H2具有一个相同的核心条件,即产业转型升级的存在对高科技人才集聚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但组态H1中还存在产学研协同和科技创新两个核心条件,产学研协同在H2中是核心条件缺失,科技创新在H2中则为无关紧要的条件;而且H2中的高校资源是边缘条件,而高校资源在H1中是可有可无的条件。同时,H1的原始覆盖度最高,说明大多数高科技人才集聚的情况能够被这一路径所解释。
(1)依据组态H1发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协同程度*科技创新驱动路径,此路径表明科技人才高集聚程度主要受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产学研各机构间合作成效及科技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人才在选择工作时除了考虑薪资和福利外,平台的发展情况也是其考虑的关键因素。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适应时代变化的做法,产业转型升级程度高表明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产学研协同程度高表明相关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紧密融合效果较好,即使在其他条件并不完备的情况下(例如高校资源较少等),也能够形成对科技人才的聚集力。这一组合路径的原始覆盖度达0.76,表明在国内各地区集聚科技人才的过程中,超过75%以上的省市充分利用产业的转型发展、产学研的带动作用及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来吸引科技人才。数据运算结果显示,符合这条组合路径的案例出现频次为14次,其中典型代表是广东省。广东省在新的发展时期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并实施“制造业当家22条”、“技改10条”等措施,积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在借鉴其他省份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东北地区自身特色,加快产业升级是东北地区集聚人才必须选择的路径之一。
(2)依据组态H2发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协同程度*高校资源路径,此路径说明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及丰富的高校资源的背景下,虽然产学研的效果并不显著,但仍可以对科技人才形成一定的吸引力。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需要依托所在平台的发展潜力,而产业的转型将带动各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丰富的高校资源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技术、知识等,进而也会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这种相互作用将会促进产业与人才的协同,因而形成人才集群的效果。该路径实施的代表是在东北地区转型比较明显的辽宁省。辽宁省的工业基础雄厚,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积极进行产业的转型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在较为丰富的高校资源条件下辽宁的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但目前辽宁省的产学研协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即借助产业链带动教育链、人才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路径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的东北集聚科技人才路径提供了思路,即东北地区可以依托自身的产业发展优势和高校资源优势来形成对科技人才的集聚力。
进一步分析科技人才非高集聚的驱动组态,主要有NH1和NH2两条路径。NH1组态表明,产业转型程度较低和产学研协同效果较差将会抑制科技人才高集聚的产生;而NH2表明即使产学研协同效果较好,低水平的科技创新环境也会抑制科技人才的高集聚。因此,通过与国内其他省市的比较分析可知,利用新时代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升级、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及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东北地区聚集科技人才的根本路径。

5.5 稳健性检验

参考现有研究,通过将PRI一致性阈值提高到0.85的方式对高科技人才集聚程度的组态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新组态的数量、核心条件及边缘条件的排列发生了微小的变动,但这些变动并不足以导致完全相反的结论,这表明研究结果比较稳健。

6 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科技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结合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精神要义,把握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33,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装备制造产业和科教优势,精准施策,通过产业升级、加强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的结合,是东北地区强化科技人才聚集力和黏合性的必然路径。

6.1 聚焦特色产业,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

6.1.1 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科技人才向先进制造产业集聚

立足国家“五大安全”,东北地区首先要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要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点带面,形成先进制造特色产业群。如东北地区一方面要立足地方制造产业及产业基础和方向,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搭建产业平台;另一方面要主动联合国资委,加大央企进驻东北力度,尽快形成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挥央企龙头产业优势。建立以央企为引领、地方国企为主体、中小企业为配套的若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立先进制造产业园区,引导科技人才向先进制造重点产业领域集聚,加强科技人才与产业的主动对接和协同创新发展。以辽宁省为例,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支持沈飞集团、606所、601所、黎明发动机集团、新松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企业,建立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区及产业平台,以产业升级赋能科技创新。

6.1.2 突出科技支撑,发挥“链主”企业拉动中小企业作用

引导工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龙头“链主”企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及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授权产业链主导单位,鼓励其牵头成立行业协会和商会,推动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行业学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确保实现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督。通过这种方式,给予行业协会专项补助进行行业内技术人才培训、举办行业创新及技能大赛等,拓宽协会内中小企业特殊专业科技人才职称评定的申报渠道,共同解决行业内科技人才的晋升和开发问题,提高特殊行业科技人才的社会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中小民营企业主动对接产业科技人才的内生动力。

6.1.3 东北、远东互通互联,借助国际产业深度合作集聚科技人才

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发挥东北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区域地位。一方面深化与日韩产业合作,发展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带动科技人才集聚;另一方面抓住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机遇,依托东北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来开展全面跨国产业链合作,借助国际产业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吸引科技人才聚集。

6.2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强化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

6.2.1 促进产教融合,加大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通过鼓励和扶持东北地区特色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主打企业牵头的产学研政新兴研发模式。如借助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强项参与到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中,建立更多取才引智的新型产学研用的研发中心模式,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政府搭桥的校企联建、共建等产学研政合作研究中心,加大东北地区产业技术的创新步伐。

6.2.2 发挥高校特色专业优势,构建功能完备的特色产业链

东北地区拥有众多特色鲜明的高校及相关联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特色搭建功能齐备的特色产业链。以航空类为例,黑龙江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级哈尔滨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等,同时拥有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东北轻合金等众多核心企业及飞龙等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和分布众多的通用航空机场;辽宁拥有沈飞、黎明等众多航空央企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以航空宇航为特色的高校,同时拥有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沈阳通用航空研究院及锐翔通用航空等多家知名通航企业;吉林省拥有吉林省通航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因此,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产业乃至经济一体化合作发挥航空特色高校优势,联合航空研发、通航制造和运营企业打造集研发、制造和运营为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聚集航空相关专业的科技人才,提升东北地区航空航天及通航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6.3 打造良好科技人才生态环境,保障产业链、人才链与教育链协同创新

探索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战略优化,需要打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确保产业链、人才链与教育链协同创新战略的实际落实。

6.3.1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服务环境

(1)建设人才开放平台,推进东北地区的战略共享。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施人才共享激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实行服务共享、信息共享和人才共享,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园区,对实施共享的企事业单位给予补贴和奖励,促进区域内人才合理流动、柔性流动。同时以项目和基金支持区域人才共享,为强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减少障碍。
(2)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方面,完善紧缺科技人才大数据建设。以配套资金的方式鼓励企业购买招聘服务。政府可以通过提供配套资金的方式要求招聘的企业寻找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录入招聘等需求,由官方大数据平台抓取数据。另一方面,政府要有专门的服务平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推送,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接收信息,紧跟政策动态,成为科技政策的真正受益者,为区域科技人才聚集奠定广泛的信息基础。
(3)加大政府政策制定执行的可行性调研。如委托人力资源服务业第三方平台在政策制定前做充分的调研,分析科技人才对政策的兴趣点,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法收集信息,真正了解人才需求问题,增强科技人才政策的可行性。

6.3.2 设立科技人才积分制,加大科技人才的留用和培育力度

首先,制定灵活扶持政策,加大科技人才的留用。开发设立多样化的补贴方式,如采取类似上海的人才积分制政策,以积分制来确定科技人才可以享受到的专项引进及培育基金待遇,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及985高校毕业生租房和购房补贴倾斜比例。增加科技人才的购房补贴及安家费,对毕业考入科研院所的紧缺专业和985高校研究生,按照学历层次递增给予政府补贴。
其次,单独设置对装备制造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及培养措施。一方面鼓励特色企业与高校联合设立科技人才培训中心,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科技人才,如建立地方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宣传和投入。另一方面重视制造业老年科技人才的领军作用,适当放宽紧缺科技人才退休限制。加大对紧缺行业的老年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通过柔性引进、团队扶持、项目资助等方式发挥紧缺老年科技人才在教育和科研中的作用,防止由于紧缺老年科技人才退休而导致的科研团队解体和人员流失。

6.3.3 提高评审和补贴政策的实效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

首先,提高科技人才补贴政策的实效性。拓宽财政补助资金的覆盖面及加大资助金额力度来提高科技人才补贴政策的实效性,注重提高补贴政策的公平性,对评选条件、评选标准及名额的确定要做好把控,对不同企业性质、不同规模企业及项目要提供的切合实际的资金扶持,尤其是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
其次,细化激励科技人才比例。应对科技人才进行精细化的激励,并加大对一线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和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为了防止科技人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行政化倾向,应对各类评选人员的比例进行明确规定。例如,“双肩挑”人员的比例应控制在30%以内;一线科技人才的比例不应低于70%;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比例也不应低于40%。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最后,简化申请流程,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性。政策资金的扶持确保及时性,真正帮助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及项目。如各个行业的领军科技人才及领军团队应给配套的团队支持,并建立相应的项目追踪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
东北地区需要借助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步伐,巩固区域的战略支点和特色,聚集更多紧缺行业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激活科技人才持续创新的活力,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23-10-27)[2023-11-15].

2
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EB/OL].(2023-08-23)[2023-11-02].

3
沈阳市统计局.2022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8-08)[2023-09-23].

4
西安市统计局.2022年1-12 月西安市主要经济指标[EB/OL].(2023-02-03)[2023-04-05].

5
郑州市统计局.2022年郑州经济运行情况[EB/OL].(2023-02-17)[2023-04-05].

6
大连交通大学就业信息网.大连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21-12-30)[2023-10-02].

7
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05)[2023-10-07].

8
辽宁省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EB/OL].(2023-03-16)[2023-10-11].

9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2021年度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EB/OL].(2022-06-23)[2023-10-14].

10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年度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6-30)[2023-11-12].

11
龚科源,郭梦雨,薛奎.“推拉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基层人才流失问题探析[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4):58-60.

12
辽宁省统计局.202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6)[2023-10-14].

13
江苏省统计局.202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03)[2023-10-11].

14
广东省统计局.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31)[2023-10-15].

1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EB/OL].(2023-02-28)[2023-10-01].

16
刘春芝,李晓杰.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以军民融合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J].理论界2021(11):1-6.

17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3年第十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告[EB/OL].(2023-11-06)[2023-11-07].

18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创新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脊梁”[EB/OL].(2023-08-09)[2023-10-01].

19
浙江省统计局.202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3)[2023-09-16].

20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我省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添活力 赋能发展增动力[EB/OL].(2023-08-11)[2023- 10-20]

21
人民网.振兴东北,科技先行[EB/OL].(2022-08-23)[2023-10-23].

22
中工网.二十余年厚积薄发 辽宁跻身半导体装备产业第一阵营[EB/OL].(2023-05-30)[2023-09-04].

23
大连海事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连海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22-09-19)[2023-10-25]

24
中国教育网.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省市分布与层次一览表[EB/OL].(2020-08-12)[2023-10-06].

25
李作学,张蒙.人才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科技人才集聚的实现路径——基于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2):183-193.

26
段智慧,孟雪,郝文强.人才生态环境视角下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340(4):107-122.

27
孙林杰,孙万君,高紫琪.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度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10):192-199.

28
曲阳阳.资源型城市将走向何方?——关于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群言2023(10):37-40.

29
王黎明,王宁.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交互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1):88-94.

30
牛冲槐,高祖艳,王娟.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评判及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2):127-133.

31
孙红军,张路娜,王胜光.科技人才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偏微分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12):58-69.

32
郭金花,郭淑芬,郭檬楠.城市科技型人才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285个城市的经验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21(6):139-148.

33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EB/OL].(2023-02-23)[2023-08-12]

文章导航

/